二十四节气话健康——处暑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盛夏余热渐消,暑气趋于终止,天气逐渐转凉,故称“处暑”。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处暑后,秋季特征逐渐明显,天气转凉,燥邪当令,所以此时要注意顾护人体津液,润燥养肺,同时加强营养,为过冬储备能量。
处暑过后,应减少摄入易引起津液耗伤、发汗过多的食物,减辛辣、增清润。多食用汤、粥以及果类、根茎类等水分含量高的食物。在缓解热与燥的同时,补充体内津液,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秋燥。此外,无肺气过盛情况的普通人可在处暑节气适当“增酸减辛”,以补养肺气。
处暑后天气变凉,自然界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应改变夏季较晚入睡的习惯,每天早睡早起。充足的睡眠还能使人提高抗病能力。
处暑后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马上就穿很厚的衣服。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后吹风,很容易伤风感冒。因此,初秋是“冷”并非“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采取“秋冻”对于适应与抗御冬天的严寒都有很大的好处。需注意,年老体弱者及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则需要随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
处暑时节,运动一定要缓一点,可选择爬山、健身操、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排出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大量汗出而损伤阳气。
入秋后,自然万物由阳转阴、由动转静,人们可以看到树叶由绿变黄、变干,直至从树上落下的过程。外在事物常投射于人的内心,特别是气血不足、虚性体质的人,更容易产生悲秋情绪。工作和生活节奏较快的人,每天可抽出15~30分钟的时间来闭目养神或进行舒缓的运动,以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
愿处暑之后,清风即来,
美好在路上,安宁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