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镇位于八公山区南部。属城乡结合部,面积27平方千米,人口1万1千多人,辖9个行政村。 境内煤炭及山石资源储量丰富,镇、村和个体经济发展较快,全镇拥有煤矿、水泥厂、砖厂、石料厂、豆制品厂、码头、运输公司、建筑公司及宾馆、两蔡集团等多家企业,形成了规模经济。 镇大型养鸡场、朱岗村蘑菇大棚、钱淮钱湖无公害蔬菜基地、采煤沉陷区千亩精养鱼塘和垂钓中心等,形成了集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观光农业。
2004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9亿元,实现增加值3.12亿元,财政收入47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362元。该镇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百强乡镇,被省委宣传部授于"双百工程示范点",在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居第十七位。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委。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年度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镇"第一名、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第二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乡镇党委"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八公山镇八公山区建有大型变电所两座,全区工农业及生活用电均能得到确保, 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淮河水运四季通航,淮南铁路水张段、合阜公路和千里淮河形成三大运输动脉,从北向南贯穿全区
豆腐发祥地
八公山豆腐起源于淮南八公山,其发明是西汉淮南王-刘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世称豆腐是强身治病的滋补品。唐代鉴真法师对豆腐作了这样的评价:"清淡素雅延年寿,一钵豆腐敌八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新中国成立方略》中推崇豆腐"实乃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故中国全国皆食,已习惯为常。"民间亦有句俗话说,青菜豆腐保平安。这些话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是很有道理的。
八公山豆腐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上,曾有过多少惊人的发明和发现,出现了多少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发明家。淮南王刘安和他的众门客,便是这群星灿烂发明家中的佼佼者。风味独特、质地优良的淮南八公山豆腐创始人,就是淮南王刘安。刘安,汉高祖刘邦 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袭父封为淮南王。淮南国当时的地域东到今凤阳、滁县,西到河南唐河,南至巢湖、肥西,北到淮河,都城建在寿春。寿春曾为楚国京畿 腹地,山川秀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文化发达,可谓人杰地灵。刘安喜读书鼓琴,不爱弋猎狗马驰骋,为饱学知识之士。他招养天下才俊之士三千余人,云集古 都寿春,议论天下兴亡,寻求治世良方,探讨学术方技,搜集古史轶闻。一大批文学、哲学、自然科学著作应运而生,使淮南国成了当时国内重要文化学术中心,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在众多的人才中,苏非、李尚、左吴、田由、晋昌、雷被、毛被、伍被等八人名气最大,号称"八公"。八公经常陪 刘安在寿春城北山上炼长生不老之灵丹妙药,北山因此改名为"八公山"。刘安等在炼丹时,偶尔将石膏点人丹母液即豆浆之中,经化学变化成了豆腐。豆腐从此问世。 刘安发明豆腐之后,并不满足现状。他是位饱学之士,对每项事业总是精益求精。他同李尚经常一道研究豆腐制作方法和技术,成立豆腐生产作坊,培养豆腐专业 生产人员,在生产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生产设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豆腐质量。同时把豆腐制作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并逐渐向外地区扩散。
地理及生物
八公山镇位于八公山区南部,八公山下,淮河岸边 ,属于八公山区。八公山区位于淮南市西部,地处东经116°45′59″~116°52′29″、北纬32°35′54″~32°42′47″,东西宽10.13公里,南北长11.84公里,东邻谢家集,西与凤台县,西南与寿县接壤,北隔淮河与潘集区相望。八公山区全区面积96.24平方公里。
地质和地貌
八公山西依八公山麓,东临淮河,自然形成西高东低的倾斜地势。西部为山丘和岗地,约占全区面积的60%,东部为湾地(近淮为冲积平原),约占40%。全区可耕地15800亩,境内山丘植被覆盖率52%。八公山北起西华山,南至车路山,山势绵延起伏,沟壑纵横,林荫蔽日,花果飘香,风景秀丽。期间分布有数亿年历史的淮南虫化石,有清冽甘泉。
气候物质
八公山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呈半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量适中,无霜期较长
土壤与植被
兽类:野兔、黄鼠狼、刺猬等 禽类:斑鸠、布谷鸟、猫头鹰、乌鸦、喜鹊、云雀、白头翁等
野生植物
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大豆。有超过千年的黄连木、过百龄的三角树、连理枝等。
中药材
境内有动植物中药材1000种。药用植物大多属于华北区系植物,绝大部分野生。
自然资源
八公山矿产资源丰富,现有探明的矿产资源不下50种,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大理石、石灰石、紫砂页岩、高岭土、矿泉水、龟纹石、紫金石等,品位较高,储量都十分可观。近年来我们利用紫金石开发出的紫金砚系列产品,被省政府定为省级旅游产品,目前该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
历史沿革
八公山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淮夷部族就生活在淮河流域,后被夏、商征服。西周时建立州来诸侯国,春秋末期改州来为下蔡。
区境在西汉时属淮南国和九江郡,东汉时属九江郡,汉末及魏、晋、隋时属淮南郡,唐时属淮南道,宋时属淮南路,元时属下蔡县,明、清初时属寿州,清雍正十一年后及明国时属凤台县。
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县政府在淮河南设置八公山区和蔡家岗区。5月,两区划入淮南矿区,合并成立淮南区。11月设置八公山镇。
1950年9月,淮南矿区调整农村区划,淮南区改为第三区,1951年11月第三区改为蔡家岗区。
1953年5月22日,撤销八公山镇,建立八公山区(科级)。
1955年2月,撤销八公山、蔡家岗两个科级区,建立县级建制的八公山区。
1961年10月,八公山区划分为八公山和谢家集两个区。
1965年设立沈巷公社,
1966年9月,八公山区改称红旗区。
1980年10月,恢复八公山区人民政府名称。
1990年3月撤八公山乡建八公山镇。至1997年,面积23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淮滨、杨家地、钱淮、钱湖、沈巷、下郢、蔡岗、蔡洼、朱岗、妙山10个村委会。
办公地点:淮南市八公山区蔡新南路八公山镇人民政府
办公时间:工作日上午8:00-12:00,下午2:30-5:30
负责人:孙大权
联系电话:2168781
邮编:232072
邮箱:27602282@qq.com
网址:https://www.bagongshan.gov.cn/public/column/118323481?typ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