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奔向“诗和远方”

刊发于2020年6月9日《淮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0-06-09 10:22点击数:来源:淮南日报
【字体:




有人这样说:世界各国的货币,往往有一面是风景名胜,这是告诉大家两个信息:一是挣钱去旅游,领略山水、历史文化的神奇魅力。二是挣钱去发展,打造旅游资源,传承文化血脉。

这虽然是一番杂谈,但很形象地体现了文化旅游业的地位。诚如经济之声《2019消费市场观察》中所说: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文旅融合或将成为中国旅游业一大风口。

“灿烂的历史文明,独特的山水造化,从时、空两方面赋予了八公山区丰厚宝贵的旅游资源。历史垂青八公山区,时代呼唤八公山区,八公山区怎能辜负?我们要把握当今文旅融合的风口,在全面呈现景点之美的同时,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真诚的人文关怀为旅游赋予深度与更多意义。”作为我市第一个提出“旅游立区、文化兴区”发展路径的县区,八公山区在思考中实践,在反思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

(一)八公山区的资源,八公山区的禀赋,八公山区发展旅游得天独厚。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凡是有吸引力、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都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

发展旅游,要有大坐标、大视野。大八公山旅游带,涵盖沿山的淮南市八公山区、谢家集区、凤台县和寿县,之间地缘相接,历史相连,文脉相通。为此,八公山区以更高站位融入淮南旅游发展大格局,坚持以八公山山脉为中心,着力打造一条“大八公山旅游带”,致力建成皖北重要旅游目的地。

八公山区内文旅资源丰富——

“一山”千古名扬。

八公山。八公山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项殊荣。这里是蜚声中外的“淮南虫”化石发现地。“淮南虫”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经中外考古学家论证,推翻了达尔文关于动物起源时间不足6亿年的论断,把动物起源的时间向前推进了2亿年;这里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的发生地,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皆出于此。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八公山景区、八公山天宝双遗文化园)、国家2A级旅游景区2家(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八公山豆腐文化陈列馆)。

“两水”风光旖旎。

淮河、南塘湖。八公山外围是淮河,经其山脉阻隔,形成了千里长淮第一峡——峡山口,内镶南塘湖、卧龙湖,山石之间点缀着珍珠泉、玛瑙泉、洗云泉、玉露泉等潺潺山泉。

“三文化”名硕古今。

——“牢笼天地,博及古今”的淮南子文化。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编著的鸿篇巨著《淮南子》,堪称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并首次提出“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和干支纪年法,出自《淮南子》的成语典故就达300余条。

——“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的豆腐文化。淮南王刘安偶然的点丹之手发明了中华美食豆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广为流传。

——“孕育中国古代思想先贤志士”的淮河文化。其中豆腐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千年来,淮河文化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贤人志士,先后涌现出诸如楚相孙叔敖,名将廉颇、淮南王刘安,宋相吕氏,清代帝师孙家鼐等特色鲜明的地域名人。

(二)八公山区的探索,八公山区的追寻,八公山区发展旅游循序渐进。

历史、文化;转变、创新……如何让镌刻着厚重历史文化印记的一个区域之城,在时代的发展与前行中熠熠生辉,让一方沃土更有文化,让文化更有价值?

不负名山之重托。近年来,八公山区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坚持打好“八公山牌”。

资源为本,深开发细管理。

先后编制完成了《八公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启动了《寿州古城·八公山(寿州古城·八公山全域旅游先行区)创建5A级景区规划》编制工作,先后对石林、古生物爬迹等主要地质遗迹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建成北大门广场、白塔寺、汉淮南王宫、登高台、忘情谷、地质展示馆、淮南子文化园、地质标志塔、地母宫、茅仙洞、珍珠泉、刘安墓园等一批主要景点。

2017年7月,淮南市八公山风景区管委会组建并正式运行。这一举措破解了体制阻碍,改变了过去一山多主,缺乏统一的管理主体,行政区划分属四个县区,规划、建设、运营各自为政的现状。

项目牵引,提服务深内涵。

八公山区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该区不断加大投入,对景区进行硬件提升,建成了南塘湖至八公山风景区道路改扩建工程、景区东大门汉阙广场、青龙山生态停车场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观赏体验。项目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为了进一步扩大有效供给,提升风景区内涵,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八公山区加强通盘设计、硬件互联、内涵提升,推进了淮南子文化园——八公山地质博物馆整体提升、汉淮南王宫改造、八公山旅游商品交易中心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一箭谷景区提升等一批旅游项目落地完工。

营销惟新,塑品牌聚人气。

2017年12月31日,以“拥抱大自然,相约八公山”为主题的半程马拉松赛在八公山风景区环山路进行,吸引了省内外近5000名马拉松选手踊跃参与,参赛者们在享受运动的同时也感受到八公山的魅力;2018年2月16日—3月4日,八公山风景区举办了首届新春文化庙会,民俗特色精品节目汇演、“财神降福”、民俗巡游、五福临门、祈福法会等特色活动让前来观光的游客流连忘返……2017年以来,八公山区举办了30余项节庆活动,其中“八公山半程马拉松”位列元旦假期安徽旅游热点事件第一名。

为打响八公山旅游品牌,八公山风景区根据自身地域特征,准确分析市场需求,抓住关键时间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旅游营销活动,不断以文旅活动聚集人气,提升了八公山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八公山区发展旅游,有喜,也有忧,亦有不少“短板”待补。

很多人的旅行,是从一张“纸”开始的。

来看一张出发前的八公山风景区旅游行程宣传单:找上一段闲暇,来到这里——八公山神秀,缓缓的时光从远古流淌而来,浸润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站在这片土地上放眼望去,一幕幕扑面而来:史前的生物在暗中趴伏,等待对猎物发动致命攻击;淮南王刘安意气风发,看着出炉的豆腐欣喜不已;前秦苻坚不复神气,犹如丧家之犬狼狈逃窜……一代代草木欣荣枯败,总会迎着太阳生长,风中摇摆的姿态酷似先辈;群山默默不语,窥破了历史长河,现在凝神望着你我……

透过这张“纸”,八公山风景区的历史悠远和诗情画意扑面而来。这份宣传单无疑在人们心目中加深了一层印象——“八公山即旅游,旅游即八公山”。

诚然,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加快“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名城,恰是八公山区的不二之选。

今天,一个个“人人人”“火火火”的现实场景,印证着文化旅游已成美好生活的“刚需与标配”。人们穿行于文化的河床、寄情于山水之间,那种“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热情再也无法阻挡,纵然“千山万水”,无论“春夏秋冬”,不仅“说走就走”,更要“看啥有啥”。

需求侧上来了,供给侧也必须跟上来。

然而清醒审视,八公山区有山有水有文化,文化旅游发展虽有明显成效,但也有不少“短板”。

——一花独秀难为春。“入目三分景,七分在内涵”。豆腐文化、淮南子文化、淮河文化是八公山风景区有别于其它景区的独特旅游资源,虽然在旅游开发中“挑大梁”,但单纯观光型性质明显,除了豆腐制作、烹饪项目外,体验游、深度游、综合游培育不深,只能赢得游客一日匆匆的脚步。同时,冷热不均、四季有别现象存在,全景引客、全时迎客、全民好客、全业留客的“大众旅游”形态尚未形成。

——一轮明月缺繁星。要把历史文化变成可感受、可触摸的旅游内容,必须通过旅游产品来实现。八公山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山水景观丰富、名人数不胜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很多资源并未转化成旅游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中,八公山紫金砚被称之为“远古物也”,多有赞美之词,还荣膺安徽必购旅游商品,但价格较高,顾客接受度低。八公山风景区的旅游商品品种少,欠规模,“皓月当空、星星寂寥”现象存在。

如何推动景区深入挖掘自身的人文生态资源优势,扩展旅游产品的谱系,拉长旅游产业的链条,形成多次消费,提高游客重游率和旅游产品附加值?

如何改变个别景点单打独斗的现状,把季节性的旅游火爆拉长成全年红火?

如何打造更多的深度体验产品,并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改变八公山区旅游“走马观花”现状,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停下来?让每一位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

这一个个问号,就是一个个必须直面的挑战!

(四)应战!让诗和远方携手前行,八公山区文旅融合是从丰富新产品新业态开始快进的。

站在文旅融合的风口,推动文化与旅游从“物理组合”迈向“化学反应”,需要对八公山区文化旅游资源来一场大梳理、深挖掘,找到八公山区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最佳契合点,从简单看风景变为感受人文历史,从浅层的观光游变为深度的文化体验,让文化和旅游亲密“牵手”。

文旅融合,让八公山区有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出味道”的载体。

爱旅游,爱生活!5月19日是我国第10个“中国旅游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市各县区,各部门、各景点纷纷挖掘新思路、打开新市场,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和旅游惠民措施,不断推进文化旅游市场快速复苏。

八公山区更是“当红不让”。

——唱响“四季歌”,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

“低密度+高质量”是八公山区推进文化旅游快速复苏的举措。

今年2月28日,八公山风景区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基础上恢复开园。

疫情防控,必将长期坚持,“低密度”不仅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更加出于游客体验的需要。为此,八公山风景区实施预约游览方式,并在景区和游客中获得普及,全力打造“安全、秩序、治疗、效益、文明”的旅游市场环境。同时创新推出“云游”模式,利用八公山风景区微信公众号,让游客通过VR技术远程实景体验八公山风景区,既让游客获得足不出户、身临其境的感受,也让文旅魅力在“云”端绽放。

“高质量”,构建更加完善的旅游消费链和旅游服务体系,让游客“心之向往”。八公山区用“四季花海”扮靓“八公仙境”,馥郁花香驱散疫情“阴霾”,让置身花海中游客感受温馨,真正体会到没有不可逾越的冬天,没有春天不会来临!

“我们景区吸引投资1.2亿元,全力打造‘四季花海’项目,在景区北门入口至南门道路两侧及部分景点内进行花卉种植、小品建设。”八公山风景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项目实施以来,目前已种植有3万余株百合、8000余株牡丹、10万余株玫瑰、10万余株芝樱、22万余株郁金香、16万余株八仙花。春季盛花期以来,景区内芝樱园、郁金香园、牡丹园、玫瑰园、百合园、八仙花园等相继绽放,一片片姹紫嫣红的花海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这里也成为景区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众多淮南市民及外地游客前来赏花、游玩,舒缓心情。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景点内还将计划增加八仙花种植,建设锦鲤园区,让八公山景区“草木皆花、四季如锦”。

——力推“全域游”,在“古今辉映中抵达诗和远方”。

如果非要找一个能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八公山下的许多村庄一定是个绝佳的选择。可以在闪冲村亲近自然、体验农事的田园采摘;可以在妙山村品尝味道纯正、香甜可口的农家宴;可以在南塘村参加丰富多彩亲子游戏和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全域游在这些村子绽放出别样魅力。而这也正是八公山区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八公山风景区附近的“憨豆乐园”景点,四条百米长的彩色滑草道上,9岁的小朋友王雨轩和爸爸妈妈坐着滑板从高处滑下,伴随着风一般的速度,滑草上空飘荡着阵阵尖叫声、欢笑声。

“憨豆乐园”景点是山王镇南塘村集体投资打造的旅游景点,目前已完成美食广场、停车场、儿童滑草场、观赏动物园等项目建设,仅今年“五一”假期就接待游客近千人次,门票收入达到1.5万元。“我们南塘村紧邻八公山风景区,这两年投资建设以亲子为主的憨豆乐园,打造互动亲子、农业体验等一站式服务乡村景点,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村游玩。”南塘村负责人告诉我们,为了让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更加璀璨夺目,八公山区指导景区周边村成立“旅游发展党建联盟”,深入挖掘八公山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民族村寨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完善景区旅游度假体系,使这些依山傍水的村落焕发生机和活力。

“3月份以来闪冲村大棚里的草莓吸引了不少城内游客,‘五一’迎来了游客采摘高峰期,眼下杏树、桃树、板栗都陆续成熟,预计又能迎来一个小高峰。”闪冲村负责人介绍说,闪冲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该村将民宿、经果林、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民俗文化体验馆、休闲观光步道、乐涧套旅游风情带等项目串联在一起,打造集田园休闲与生态度假的乡村文旅度假胜地。林场村建设集育苗、造型、游赏、销售为一体的盆景产业基地,为游客提供记得住、带得走的景观。

穿越村庄、穿过人群、穿透历史,这更像是文化与旅游的一次美丽“邂逅”。看得见的是,一边是风景,一边是文化,不仅碰撞出多元化的感官体验,还增添了可体验的消费业态;看不见的是,八公山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正在通过新的模式、新的业态“融在一起”。

“说到底,唱响四季歌、力推全域游,就是要推动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参与全民化、旅游效益最大化。下一步,我们还将在道路环通、公厕提升、网络覆盖、生态改善上下功夫,从城市建设全局出发,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建设,把历史风貌和文化元素化为城市血脉,把八公山区打造成传承文脉的‘主地标’、近悦远来的‘会客厅’、精彩亮丽的‘风景线’。”采访中,八公山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而这,也才是“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八公山,才是“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八公山区。

 

(记者 张静 何婷婷 陈海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