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淮南散落的古迹

发布时间:2018-08-06 16:31点击数:来源:八公山区人民政府
【字体:

古老的淮南大地,上知两汉统一,下晓三国争霸,历史上这里发生过诸多重大事件,涌现过诸多英雄豪杰,并留下不可复制的珍贵遗迹,散落在淮河岸边,至今犹在。

古典籍 丰富的哲学文化

城市的经典在于文化。古往今来,产生于淮南这块神奇土地上的文化灿若星汉,浩如烟海。然而,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哲学著作《淮南子》,无与伦比地显现了淮南深厚的文化脉搏与学术胸襟,赋予了淮南独特的遗传密码与民族基因。

《淮南子》因属众人创作,采百家之长,撮名法之要,故此内容庞杂,涉猎广泛,近乎一部“先汉学术史”,但并非是杂而无统,散而无归,而是处处紧扣现实,并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文风新异瑰奇,繁富有序,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高诱在序中指出此书的思想内容:“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著,其文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淮南子》的科学思想以及文学成则是同时代的巅峰。书中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表述,流传至今,是千百年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经典著述,许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出自它或经由它而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对于《淮南子》,唐代刘知几的评价是“牢笼天地,博极古今”;清朝梁启超的评价是:“匠心经营,极有伦脊”;现代学者胡适的评价是“绝代奇书”。

古化石 灿烂的生命文化

巍巍八公山,悠悠古化石。位于淮河之滨的八公山,重峦叠嶂,怪石嶙峋,山中既有峡谷石径,又有清泉溪涧。谁曾想到,数亿年前,当地球上别的地方尚是一片沉寂时,这里已有生命在蠕动,其爬行状貌为举世罕见。

设若,从太空俯瞰地球,那定是一片深邃飘渺的蓝色星体。考古学家已经证实,生命的蓝光最初闪现在淮南这块古老的大地。在淮南出土的古生物化石群的年代分布较为完整,不同的地质年代几乎都有生命躯体的遗留。1962年发现、1979年命名为“淮南生物群”及其主要组成部分“淮南虫”,在人类起源和地质构造方面引起全球关注,国际权威考古学家与古生物学家纷至沓来,将目光聚焦于八公山脉。细观这些生物化石,标本完好,纹理清晰,有的貌似蚕蛹,有的弯如蚯蚓,有的形犹扁饼,有的状如圆筒。步入深山,缘溪而行,有些生物化石沉积岩层裸露地面,经流水冲刷,渐成残片,弯腰垂手可拾,倘若迎着阳光透视,则图案清辨如画。让人无限欣喜的是,这个地质发现把达尔文《物种起源》关于生命起源不足6亿年的提法向前推进了2亿多年,为研究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规律等重大生命科学前沿问题,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科学依据,人类的进化史可能会随之改写。我们可以想象,8亿多年前,这里气候湿润,芳草凄美,众多蠕虫舞须弄爪,寻食觅偶,它们历经风雪而生生不息。正因如此,1984年莫斯科国际地质大会慎重地将“淮南虫”定名为“地球上的生命鼻祖”,八公山则被公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

古战场 悠久的历史文化

淮南历来是历史上有名的古战场,这里曾发生过上百次重大战事。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淝水之战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自古以来,历史最有话语权。翻开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其中对淝水之战的描述极为详尽,尤其青冈战役最为惨烈。文曰:“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淝水之战,前秦苻坚无视内部不稳、民心厌战,骄傲轻敌,单路冒进,自以为强兵百万,资仗如山,意乘累捷之势,可击垂亡之国,没想到最后遭致惨败而葬送了数十万大军,上演了一场从“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悲剧。诚然,淝水之战的著名,并不仅仅体现在东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上,更重要的是,它还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还可以说,它将中国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推迟了半个多世纪,意义不可小觑。

古窑址 奇异的陶瓷文化

寿州窑是目前安徽省发现最早的古代瓷窑遗址。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过多次的考古发掘,在今淮南上窑等地发现了分布地域较为广泛的古窑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的有史证价值的陶瓷器物残件以及窑具标本。寿州窑文化的光芒曾照耀华夏大地,使淮河文化、汉唐文化流传深远。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将寿州窑列在当时名窑的第五位,居江西洪州窑之前,并指出“寿州瓷黄”,以出产黄釉瓷而闻名天下。根据考证,寿州瓷创烧于南北朝的陈代,到唐代中期最盛,唐末宋初逐渐衰落,兴盛长达350年之久。寿州瓷色彩厚重,釉面莹润,胎质坚硬,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寿州陶创烧于明初,明中期最兴,经清代至今续烧不断,这是一段在千年尘埃中烁烁闪光的历史。古寿州陶瓷以其精巧多姿的造型、绚丽多彩的纹饰和缤纷细巧的色彩记述着中国文明的进程,在当时国际上享有盛誉,古寿州因此而被称为“世界瓷都”。我们可以想见,那时方圆百里的土地上百座瓷窑一起燃烧,火光冲天,成千上万的窑工或采料制泥,或做坯上釉,或装饰烧制,忙碌如蚁。淮河之上樯帆林立,两岸码头店铺如云,那是何等壮观,何等繁荣。

古墓群 神秘的考古文化

淮南地区自古山明水秀,国事昌隆,虽然兵火相连,沧桑繁复,但却是帝王将相、名臣淑妃的绝佳陵寝,因而古墓成群,遍布山林。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众多古墓的挖掘与探究,让我们不断走近历史的真相。其一,廉颇古墓。在五株山南麓,茂密的梨园中,有一座高约20米、周约300米的古墓,这就是战国中期赵国大将廉颇墓。廉颇者,赵国“四大名将”之一也,以勇气闻于诸侯。但因性格刚烈,受小人暗算,晚年不得重用,悒悒终于八公山下,高大的墓冢倚青山而建,奔腾的淮水绕陵墓而去。其二,黄歇古墓。在李郢孜镇北不远处,坐落着春申君黄歇墓。黄歇是闻名四海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兴水利,重农商,强兵革,一挽楚国衰势,曾率兵救赵却秦,后灭鲁国,相楚25年,功绩显赫。其三,刘安古墓。刘安为汉高祖刘邦之孙,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是我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著。刘安死后就葬在八公山脚下,墓前立有清同治八年安徽巡抚吴坤修所书“汉淮南王刘安墓”碑。另外,八公山坡下还有春秋时期蔡声侯墓、唐代李元裕太妃墓、隋代周安墓、清代杨岐珍墓等。墓葬中出土的每一件文物,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有所反映,令人遐想无限。

古仙洞 玄奥的宗教文化

凤台城南三峰山南麓,悬崖峭壁之上有一座千年古刹,名曰茅仙古洞,山中林壑优美,佳树葱茏,山下淮水如练,平畴千里。茅仙古洞素以“淮上仙境”著称,自古为佛道两教传习胜地,更是游览佳境,被誉为“皖北第一人文洞府”。

钟灵蕴古洞,玄道遗千秋。茅仙古洞有很多盛传不衰的故事。相传西汉景帝年间,咸阳人茅盈云游朝仙,路经此地,见景色绝佳又有深洞修炼,便留下隐身修道。不久,他的两位兄长也相继辞官来到这里学道。兄弟三人一边修炼悟道,一边辟路伐木,建造宫观,茅仙洞之名由此而得。自汉唐以来,茅仙洞吸引无数骚人墨客前来游览。清人陈邦简曾留下“清缘到此流连甚,忘却城西策杖还”的诗句。历史上,大禹治水曾在此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淮南王刘安曾于丹井园汲水炼丹,始创千古华夏美食八公山豆腐,另有刘金定梳妆台,赵匡胤饮马泉等诸多古迹。

古城墙 深厚的建筑文化

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有记载的历史长达2600多年。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见证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和周唐之争等,除了中原与南国之咽喉要道的重要战略意义外,更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古城墙”最是声名远扬。据史料记载,寿县古城始建于宋朝,基坚墙固,气势雄伟,通体向内欹斜,并层层收分,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城开四门,东门称为宾阳,南称为通淝,西门称为定湖,北门称为靖淮,外置护河,内设瓮城。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御洪水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是中国保存较完善的七大古城墙之一。至今,仍保留有“健康许都统造”字样的墙砖,比山西平遥古城还早100年。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至淮上古城,写有《寿阳城晚眺》诗:“楚山重叠矗淮氵贲,堪与王维立画勋。白鸟一行天在水,绿芜千障野平云。”关于城墙的传说故事很多,城门内镶嵌的石刻作品,比如“刘仁赡死节守城”、“当面锣对面鼓”、“门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都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极高艺术价值。

寿县城墙作为宋至清代古建筑,具有城市建筑、军事防御、城市防洪等多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并对研究古代战争史有重要意义。

古湿地 优美的生态文化

焦岗湖湿地是淮河流域天然淡水湖泊,总面积6万亩,素有“淮河大湿地,华东白洋淀”美誉。

焦岗湖古称椒水,据《水经注》记载:“淮水又北左合椒水,东北注入淮”。《大清一统志》又载:“焦岗湖在寿州西30里,与董峰湖相连。”焦岗湖畔至今留有青冈城、欧苏台、明德寺等遗址。如今,放眼一望,碧波浩渺的焦岗湖内,荷花淀、芦苇荡,交相呼应;渔家风情寨、休闲度假村,彼此增辉。特别是湖泊、池塘、河道、农田、村舍、果园等纵横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焦岗湖湿地生物资源丰富,数百种野生动植物生养于此,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或去而复来,或常年驻守,因此这里的湿地又被称为“鸟类的乐园”。加之“千年神莲”“仙侣下凡”、“黑龙遭难”、“神猴探宝”等凄美的传说,更为焦岗湖增添诸多神秘色彩。走进焦岗湖湿地,不仅有观赏之喜悦,更有朝拜之敬畏,兼有追挽之情怀,焦岗湖已然成为淮南这组城市返璞归真的最佳胜地。

 

 

(徐瑞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