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古诗词与八公山豆腐

发布时间:2018-06-11 19:07点击数:来源:八公山区人民政府
【字体:

豆腐是国人餐桌上一道既大众又珍贵的美食佳肴。豆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关于豆腐的发祥地,目前国内学术界虽然尚有一些争议,但就近年来的争论趋势来看,认同它发祥于淮南八公山地区的意见已基本占了上风。笔者以为,这大体上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因为它不仅在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能够找到佐证,而且在淮南地区的古代文化特别是大量的诗歌作品以及民间流传的歌谣、谚语、歇后语、花鼓灯灯歌中同样可以窥其端倪。

旧体诗词素有“国粹”之称,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纯文学殿堂中的精品和奇葩。几年前,笔者在收集整理淮南地区古今诗词文学资料时,就发现最晚自宋代始(先于宋代者因手头资料所限一时尚难断定有无),就有不少文人墨客吟咏八公山豆腐的诗作出现,算来至少也有数十篇之多,其中最早的一篇当数北宋一位无名氏的《怀古》诗:

寿阳鸡犬仍做声,八公仙人化旧尘。

笑煞淮南炼丹术,炼丹不成豆腐真。

此诗明白不过地道出了豆腐制作之法来自于淮南王刘安的炼丹术。这种说法比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关于“豆腐之法始于刘安”的论断整整要早五百余年。稍后还有南宋大理学家、著名诗人朱熹的《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

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

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诗中的“泉布”即指豆腐。朱熹是当时学贯古今的大学问家,他的诗当不会妄写。另有一位朱熹同时代诗人白甫也曾创作了一篇取名《舟次下蔡杂感》的组诗,其中第五首也写道:

正值太平时,村老携童欢。山下农家舍,豆腐是佐餐。

诗中所言下蔡即今之凤台。不难想象,在当时老百姓每日的餐桌上,豆腐已是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了。

更为有趣的是,古代诗人们在吟咏八公山豆腐的诗作中,不仅以诗的艺术语言印证了豆腐与八公山的渊源、豆腐与淮南王的关系、豆腐在老百姓餐桌上的地位等等,而且还生动、形象地赞美了八公山豆腐的精美,具体而又细致地描写了八公山豆腐的生产加工过程,热情地歌唱了八公山豆腐的优良品质。比如元代诗人谢应芳的一首七律诗,其对豆腐制作过程的描写就非常具体生动,饶有情趣:

谁授淮南玉食方,南山种玉选青黄。

工夫磨得天机熟,粗滓禳倾雪汁香。

嫩比牛酥便老齿,甜于蜂蜜润枯肠。

当年柱史如知味,饮乳何须窈窕娘。

还有明代诗人苏平的七律《咏豆腐》,写得更为精彩、典雅,常常被后人引用: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

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

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

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苏平同时代诗人司业伟的一首五古长诗《咏菽乳》,写得更是细腻、具体,趣味横生:

淮南信土佳,大釜气浮浮。

思仙筑高台,小眼汤洄洄。

人老变童颜,倾待晴浪翻。

鸿宝枕中开,坐见雪花皑。

异方营养味,青盐化液卤。

数度见奇瑰,隆蜡串烟煤。

做羹传世人,霍霍磨昆吾。

令我忆蓬莱,白玉大片裁。

茹荤厌葱韭,烹煎适吾口。

物乃成材,不畏老齿摧。

戍菽来南山,蒸豚亦何为?

清漪浣浮埃,人乳圣所哀。

转身一旋磨,万钱同一饱。

流膏入盆徊,斯言菲徘诙。

以上所列几首诗作,当然只是吟咏八公山豆腐诗作中的凤毛麟角。综观中国诗歌史,人们不难发现,吟咏豆腐的诗词不算不多,但指名道姓直接吟咏出产于某一地区豆腐的诗词,除了淮南地区的数量较多以外,其他地区的,比如四川、扬州等地的,虽然也有一些,但数量却很有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