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记游 (上)

发布时间:2016-06-09 10:41点击数:来源:万以学
【字体:

14。周六。又是连续几日的感冒。不思做事。便想一偿来淮工作半年多的愿望,游游八公山。

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而人居之地,习之成俗,谓之俗。汉应劭有言,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所以古之采风,是颇受孔老夫子重视的。今天人们说调查研究、接地气,我以为多半是一个意思,只是显得更严肃正规。

深冬,气温甚低。人瑟缩的。天气是晴到多云。但日头并不明亮,一出宿舍便被薄雾罩着。其中具有的味道提醒这是薄雾也是薄霾。上午九时许,我们一行三个人进了八公山景区,先到了石林。七亿年前的石块杂物凝结,看去仿佛今日的混凝土,天然生成,不加雕饰,且横竖有型,占了大半个山坡,从品质上讲,我感觉不比云南、湖北(恩施)石林差。循阶而上,便是汉淮南王宫,据介绍建筑风格作有汉魏遗风。二进院落后有门有道,可登思仙台。整齐的台阶两侧却是漫山野生的植物,其中尤其以青桐触目,其青春、挺直、优雅,在一片片杂树中卓尔不群。以为是外来物种,以人力间种。却被告知是本土树种,绝对自然生长。颇感惊异。仿佛因为那个孤独的刘安王,要封山清场般,全山游人寂寥。上得峰顶,有一牌楼,及一人工高台,即是所谓登高台。原取名是升仙台,因山南面四顶山建了升仙台,便主动改成现名。有人间气,与刘安炼丹、得到八公指点过程的传说,搞的与周公纳贤、刘邦招士的传说情节基本一模一样,似乎稍胜一筹。高台上,但见光雾弥漫。左翼白鹗山,为八公山主峰,右下是白塔寺所在。回望,应是遥想的淮河和淮北平原。渺茫不可见。越过这平原,应该是东楚门户吧。一极目,眼角便生痛起来,竟渗出几滴干涩的泪。俯瞰脚下的阴阳乾坤图,还真晕眩。真是风轻光和望不到,呆人久立烟苍茫。

下得峰来,寻觅名震史书的孙家花园,又称青琅馆。停脚地是一片枫杨林,间杂着其他树木。树叶尽落,很是静默,透着寒意,并不想指点路径。青琅馆总体格局似不可考。右手一铁门,里面便是以前的皖淮机械厂。铁门左边有一建筑,上有八公山风景区项目部字样,因是周六休息吧,无人办公。一条有年代的水泥路在谷底曲折前伸,透过高大的树木间隙,隐约可见这山谷连着的是思仙台。正是青琅馆的下花园。这也可能是淮南最具有原始风貌的一片林子了。青桐、桉、栎、松、藤、竹。。。还有法梧,种类繁多的树木层层叠叠向里、向两边自然延伸。路右侧有几簇丛生的青竹,拨开可见在一片石林中,有一块上有行书“玉笋”二字,且红色迹尚深。据说是乾隆的字。乾隆到处留字,谁也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真假也不值去考究了。颇值玩味的倒是这“玉笋”旁,是一工厂遗下的厕所,和沿路连续的厂房、浴室等设施,有的还标识有内存炸药、拆迁小心字样。无门破窗的厂房里边,还有些宫灯及部分像是地雷盖子的东西。废弃时间屈指可数,但在这荒谷里,让人相信要不了多长时间,当湮灭的无迹可寻。看着自由生长的各色树木,尤其是那些藤萝,尽管是深冬,其茁壮不屈、拼命拼搏攀援、无死无休的状况仍然让人心惊,钵子般挺拔的粗壮的青桐也被硬拖弯了腰。想当年,这里也是一片热火朝天景象吧。感慨普希金真的伟大,敢言在我建造的纪念碑前,青草将不再生长!今天谁人能做到哟。继续往前,最里边是当年工厂圈出的围墙。却突突地现出个工地,左看右看不明所以。此园的主人原是寿州人孙蟠,曾官至浙江按察史,后来失意官场,归隐田园,仿江南名士在此营造了青琅馆,用于读书习画修学。其名声大振,成为江淮名园,则得益于清咸丰年间的一个状元孙家鼐,他幼年曾在此花园中读书学习。有清一朝,《清代通史》中所列学者无一是凤颍泗人。平地春雷出了这样一个人,岂不瞬间名满江淮。据说陈独秀等专程来听过他的课,还是维新的课。这可能多是今人与时俱进的想像与附会,但从大的方面讲,新的事物一定是在旧的事物中生长的,掘墓人大多是自己亲自培养,也符合规律。只是此时此地景象,如此这般的彻底的不留一点往日痕迹,如同谷底泉流干涸消失,仍然让人怅然若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巃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踏着小山的余韵,出铁门右转至忘情谷。落地黄叶还有秋的气息。有人工挖掘石材和树根痕迹,便嘱请转告管理者,一定不得任意采挖砍伐这里的一石一木。

从两山间的哑口出淮南界,转瞬到了珍珠泉。这是八公山及八公山豆腐的标志之一。在一简陋的停车场下,有一道严严实实的围墙,包裹在里边的想是泉眼所在了。无任何游人迹。见我们要进门,便有一洗菜大妈跟上来要收费,每人三十元。进园门有一小池,围以石栏,上有一石雕龙头,有水清冽涌出。再往里,有一大井,方是真正珍珠泉所在。俯身往下看,真正的一汪好水,所有石、砂、苔,一一可辨。水中有细微气泡不断上涌,当是泉水上涌带出。奇妙的是你大声呼喝,则气泡密集出现。一串串出现、上浮,一颗颗、一粒粒晶莹剔透,活似珍珠。寂静中,甚至可听到气泡破碎的声音。如此清纯的景观、如此自然让人呼喊的真趣,在今天可实在不多见了。泉边围墙上嵌着一块石碑,刻有《珍珠泉修复记》,上有一段记录了清孙家正的话,说吴中丞同治年命以石为池,并于池上建屋数橼,为游人憩息。不禁莞尔。今日一无游人打扰,二泉水任喝,三围墙制止了此泉的被滥用,收门票与之可否收异曲同工之效?只是远处隆隆的水泥厂的碎石声音让人心情觉得烦躁沉重。

午餐。白菜萝卜保平安,再加本地特产豆腐,不是神仙也是小康之民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